2017年1月6日上午,由我司负责设计排版印刷的《河南兰考崔氏家谱》正式交付客户,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下面是该谱的序言:
国有史,纪兴衰,以昭千秋。溯源而知过往纯教化,后嗣知世序,虽远昭然,脉络而清晰,追本溯源,吾祖徙居兰考迄今,以有二十三世了,子孙之众,不下千余;朔厥由来,根系炎帝,传姜尚嫡孙季子,让国乙公,食邑崔城,以地为姓,崔氏始创;绵绵奕奕,流传后世,越秦、汉、唐、宋、元等朝分派于山西省洪洞县。元末豪强横行,群盗四起,干戈遍野,明太祖朱元章定鼎后,中原之复,地广人稀,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吾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兰阳县(今河南兰考)西北二十里仪城(草庙)西四华里彭井村,历十二代391年,据前辈口传。吾祖迁至彭井几百年间,尚文崇武,公镖押运、耕田经商,艰苦奋斗,勤俭建家。崔氏家族在十里八乡以成望族。(据口传清代杨廷弼武状元是崔氏高徒)。
其中我支所建四个双坡悬山,正脊双麒麟,驮宝瓶插戟挂旗,垂脊饰吻兽,檐下砖雕,双龙云中戏珠和牡丹图案,玲珑典雅的丈二门楼。此后“四门楼”已成彭井崔氏代称,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七十二年间屡遭河患。公元l783年草庙(仪城)被淹后,吾族陆续迁徙他乡,一支迁三义寨乡南崔庄。吾支四门,长门迁到前雷集,二门迁至朱庄,三门、四门迁到崔庄。清乾隆四十八年前崔庄是水旱码头,我崔氏迁居后改为崔庄(另支两门,长门迁至崔庄,二门迁到前雷集。其余迁往何处,已失联。),吾崔氏迁徙定居至今(至2016年)历时11代二百多年。几百年来崔氏经受天灾、河患、外侵及战争之苦难,勤奋持俭,艰苦斗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远拖烟霏,近翻翠羽,兴废万变,流荡无垠。我崔氏垂衣贵清贞,乘运出耀鳞,崔氏现民,立志正本清源,正志修谱,奔走呼号,不畏辛苦,理清数百年迁徙脉络,编撰(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崔庄、朱庄、前雷集、二坝砦、双井)崔氏首部家谱,以彰显先祖宏德,谱叙世代之承传,而昭示后世子孙,明我族人,以志不忘。
下面是该谱的后记:
安居乐业的时代,为姓氏和家谱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环境。修家谱,是为了吾族发展壮大强宗固族的人文精神和良好家风。家族修谱,以明祖先创业之艰,守业之难,激励后人奋发有为,兴家利国。理清宗支,不致因年久远,宗支繁紊而混淆尊卑长幼。经世殊时异,后之览者,将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实乃缅怀先祖和睦宗亲的功用。列石久不见,修谱后人读。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懵人不知祖,何异禽兽”。为了存志传信,是者从之,遗者补之,讹者更之。疑者存之,不知者缺之,远祖世系传承,很难追溯者,不求全附会,决不攀附名贤之后,遭人嘲笑贻害后人,吾支系崔宪民,二零零二年起就收集和研究兰考周边省县,乃至全国的崔氏活动信息,近十多年来(至二零一六年)参加崔氏活动,尽力查找且收集了大量的的谱碟、书集、资料。领导组织了编撰委员会,慷慨解囊,拿出了全部活动经费,并带领编委成员到开封县、封丘县政府县志办公室查阅两县明、清旧县志、黄河志。至山西洪洞县查史料。在编撰中还查了《黄河百县》、《兰阳县志》、《考城县志》、《仪封县志》、《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编百家姓》。多种族谱等书集。在编委会崔庄崔振轩、崔恩启、崔振中,朱庄崔现才,前雷集崔会强的共同努力下。吾崔氏迁徙兰考六百多年,在崔现民的奉献努力下,(河南省兰考县坝头乡崔庄、朱庄、前雷集、二坝寨、双井)《崔氏家谱》,如十月怀胎,终于呱呱落地成册了,实属庆幸之佳事。值此,我们谨向关心支持和帮助家谱编修工作的族内全体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在那黄河决口“良田沉水底,浊浪接云边”的时代,彭井河坍失家,吾族两支迁于崔庄、朱庄、前雷集。另支迁至三义寨乡张良坟东陇海铁路南崔庄,其他支系投亲友迁往它乡,二百多年来或盛或衰,分散扶疏,历河患、天灾、、战争,吾族朝不保夕,而其达于仁进者,何迟而少。家谱祖位荡然无存,而字派追至岭、梅、明(殿)守(现),但细究无考,今我等承祖考余休“叨窃荣宠,,而才卑能薄,尚敢以为亲之显,随立四十字派偏格谱一一平起式。五言律诗两首(除宪为平声位),其余严格按格律填写。
从嘉庆二十四年至乾隆九年,一百九十九年间黄河大改道三次,南北十余华里,处处跑黄河,古坟茔无存,现可考坟茔有五处,①一支长门9世祖坟前雷集东南角,兰坝路西一百米,朱庄学校路北三十米处。②一支朱庄二门五世祖坟前雷集西南离大堤东戗根一百四十米,距学校前东西路北30米。③一支三门九世祖坟,崔庄东北离庄三十米,距兰坝公路东五十米,④一支四门九世祖坟,朱庄东南距兰坝路西一百五十米处。⑤崔庄北三十米存二支一门(九世)祖坟距兰坝公路西二十米。
彭井,据三祖父崔玉梅口传“吾崔氏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据考明朝有十九次向全国各地迁徙,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第九次迁居开封东北四十五里彭井村。在彭井发展十二世。草庙(仪城)一七八三年失陷,有史记仪城距县二十里,彭井距仪城西四里;距夹河滩六华里,按直线比彭井离县城应是二十一里,杨廷弼状元一八五五年生于彭井南三里雪庵,据传他还是崔氏弟子。彭井被坍在一七八三年至一八五五年七十二年间,因仪城当时顶河湾,彭井在铜瓦厢偏西南五华里左右,铜瓦厢顶河,水闯铜瓦厢,彭井在河湾内,所以那年失陷,待考。
家谱现已成册,但书中仍存很多遗憾,彭井吾族被坍失陷,除南崔庄刚有联系(二零一六年四月十六日)外,其他失联,世系继续,连线等问题有待后人将有些遗憾、缺失、疏漏予以弥补。讨论修谱年献,定为三十年。望来贤智士,把吾家谱充实、完善。
编撰家谱,事绪繁杂,工程浩瀚,思想上力求做到,实真全美,一户不漏,一人不少;由于斗转星移,渊源难稽,简要记载,虽然尽力,但离完整家谱相距甚远,敬请吾族族众谅解。
由于编者学知浅陋,水平有限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敬请吾族宗亲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