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修家谱的热潮在民间重新兴起,这股浪潮背后,是这个时代对承接传统把根留住的要求。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四川省江安的退休老教师汤野浓。汤先生如今已经75岁,是(四川)江安汤氏第十一代,他从事修订汤氏家谱工作已有10个春秋。
机缘巧合,担当修谱大任
汤野浓,1955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预科(高中部)老师,后转到香山学校任老师。十年前,当叔辈提起修家谱的时候,正值汤野浓退休不久,他是家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之一,而上通老辈下晓小辈,也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佳修订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汤野浓索性以此为乐。他从老家拿回了父亲在抗战时期修订的家谱,并从全国各地搜集汤氏家谱。如今,他的汤氏家谱已经得到出版书号,即将公开出版。但他总觉得还应加入更多地方的汤氏情况,汤先生告诉记者,准备再去趟天津和台湾收集家谱的相关资料。
修家谱到修宗谱,修谱时间被无限延长
其实,如果汤野浓只做自己老家的汤氏家谱,早就能够交差了事了。在接受叔辈修谱任务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他把江安县1000来户姓汤的,挨家挨户将这些人姓甚名谁登记了个遍。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汤野浓听说邻县也有汤氏,一种本能的宗亲情节让老人几乎一瞬间来了兴趣:地理位置离得这么近,会不会是同宗呢?
随即老人便与几个亲戚一起,亲自拜访这个关系疏远的汤氏,幸运的是,这户仍然保留着老人传承下来的汤氏族谱。“一翻开来看,还真的是远亲。”汤野浓回忆,这位邻居手里的族谱与自己父辈留下的族谱,在上几代时相似性很大,这也就说明两家本是同根生。
这一“重大发现”让老人无法释怀,于是他又将长宁县3000多户汤氏全部归入他所做的家谱当中。这一下,老人就此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又亲自拜访、调查了云南、湖南、台湾、成都、河北等地的汤氏人家,最终决定将这些全部写入自己负责修订的汤氏家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