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值班经理:魏经理
  • 手机:魏经理13838392853 黄经理15937151593
  • 固定电话:0371-87091606 在线QQ:1993844815
  • 地址:经七路与丰产路交叉口信达大厦后院
  • 印厂地址:郑州市丰产路28号信达大厦后院
  •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日 8:30-23:30
  • 客服QQ: 郑州家谱印刷厂
推荐产品
家谱故事
  • 当前位置:郑州家谱印刷厂 >> 家谱故事 >> 浏览文章
  • 宗健:用三年时间纂修《宗氏家谱》,持之以恒,身患疾病而不怠,终完成此千秋大业

    时间:2014年10月28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新闻编辑部

    关于宗健

    宗  健,字增建,1952年11月26日生于宗高和村,宗姓第188世孙,大专学历,编辑职称。历任中共唐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常务副部长、唐县文化局局长、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唐县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唐县县委统战部部长、唐县政协副主席。现为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五帝研究会副秘书长,唐县唐尧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和文学创作工作,在报刊、杂志发表稿件上千篇,有多部著作由出版社出版发行,从2009年开始,用三年多时间纂修《宗氏家谱》,持之以恒,身患疾病而不怠,终完成此千秋大业。


    下面是宗健在家谱后记里面所写的修谱历程:

    好不容易,《宗氏家谱》终于付梓刊印了。在家谱部分告竣,村志部分正在写作之时,刚过花甲之年的我由于过度劳累,于2012年下半年突然得了脑血管疾病,三次连续住院50天。我以为这部历时三年多的工程,就要半途而废了,谁知老天神护,祖宗保佑,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家人、亲属的精心照料下,病无大碍,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要完成此谱,决不愧对列祖列宗,更不能愧对支持我干此事业的长辈、乡邻,所以,趁身体有好转,我便投入后续工作,一点儿一点儿坚持写作,整理资料和文稿。

    始修谱是从2009年底开始的,那时由在世第一大辈宗珍兵牵头,组织成立了有各支、房(股)代表人士参加的纂修委员会,全体编委都对此项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刊印前特意请来北京、沈阳、阳泉、承德等地和在村的班子成员,在村委会(大队里)拍摄了一张合影,成为永久的纪念,也是对所有支持和付出辛劳的人们的酬谢。虽然有几位编委因有事没能参加照相,留下了终生遗憾,但谱中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名字。

    在三年多的纂修过程中,得到了村里、村外许多乡亲的支持和帮助,有的提供线索,有的提供资料,特别是宗金科一家就提供从清乾隆到民国时期的80多张文书地契和分单等,宗邋遢、宗进泽、宗分子、宗同水等也拿出了不少文书资料,合计达四百多张,还有的提供了许多神主匣,这些,对理清宗族关系和传承,帮助十分巨大;宗治国、宗彦乐提供的村中出土的古人类胫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锤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绳纹黑陶罐残片,唐朝的宗府君墓志铭碑的发现都为宗姓在宗高和村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村中出土的唐孙嘉璧墓志铭碑,不但说明宗高和村历代为多姓氏共居的村落,而且为古中山国在唐县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西岗子上的清代古碑,对于名贤、名辉、名耀、傻逮等四大支房的血缘关系例证了可靠依据。这些发现基本说清了谁和谁当家子,谁近谁远的血统之缘。对于迁居出外的宗氏族亲,通过多次走访探寻,也理清脉络、搞清关系后记入谱中;对近年定居在14个省、市、自治区的宗姓族人也通过现代通讯工具取得了联系,把繁衍生息情况,记录入诺。村里还真有几个善记忆、懂事故的老人,如93岁高龄的宗分子、80多岁的宗福田、宗珍兵和邓锁柱、70多岁的宗计申,担任协修和编委的宗国振、宗治国、宗胜国、宗家斌等,都为家谱材料的组织提供了道路、水利、教育等诸多资料;村干部贾占水多次为我提供了村内的户籍资料;村医宗大雨利用工作之长,提供了不少儿童的出生日期情况;宗金伙、宗东战、宗英武分别从北京、沈阳、承德专门寄回所知的乡情,否则,修谱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更有我的支持者为妻王改平带病多次陪我一起到砖路、田辛庄、马兴庄等村访问宗姓族人。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我的老领导、修家谱的启蒙老师韩海山,没有他的支持和指导,此谱修得不会这么完美。

    本谱共选取图片160多幅,但由于资料搜集的限制和实际难度,出现了相关人员图片资料使用过于集中的情况,确属无奈之举。为提高此谱书的品位价值和结实耐久度,特采取硬皮精装和锁线形式;封面以磨岩山为背景,以一棵老枣树为主体,表示宗姓在老早以前的唐尧时期就得姓,历史十分久远:把郁郁葱葱的小枣树及整个画面处理成酷似山水国画,既表示宗姓家族的繁荣昌盛,又充分体现着中国的传统之美;就连页眉也寓意深刻,上下贯通的直线,示意项天立地和天人合一,像祖宗神主牌位一样的衬底,一是表示宗字主祖庙的本义,二是展现中国天圆地方的历史文化。

    村志部分记事较为繁杂,有的字为方言土语,只能依据读音写成同音字或白字。对于<宗氏家谱》所记的人名、出生日期、房地田产、坟茔等资料,由于时代久远、资料所限等原因,难免有谬误和错乱之处,希望族人再认真查证核实,对不正确的地方,还望过世先人理解纂修者决非故意,望在世族人谅解和补正。

    《宗氏家谱》的纂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付梓刊印也不是小事,正当完稿时,宗姓第183世孙宗东战,积极策划筹资,组级他的两个企业家巨子,一个是在山西阳泉搞房地产起家的宗宏超,一个是在北京创业有成的宗洪波捐款刊印,打印文稿、扫描翻拍照片等前期费用及资金缺口,纂修者安排儿子宗亮撰助。他们的做法可谓是开明之举,有钱花在了刀刃上,干事千到了门道上,办了一件留芳百世、惠及子孙的事情。经核算所需费用,三位捐资者正好三一三剩一。有了这些支持和岳昏,方使《宗氏家谱>得以面世承传。

    在成书的过程中,特别感谢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吕志毅先生、唐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小宁、唐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和唐尧文化研究会韩海山会长为本谱作序;感谢唐县文化馆副馆长朱亚平提出了封面设计意见、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李欣为此书设计了精美的封面,感谢摄影家张庆学和宗同昌、韩海山、宗亮、宗朝等为此书拍摄了内容丰富的照片,感谢唐县县委统战部的申玉伟、唐县信息产业局的牛秀梅、唐县水利局的赵星燕和王红玉、唐县第一中学的张明和左会卿、唐尧文化研究会的史振民、四达复印部的李潇然不厌其烦地为本书打印了电子版的书稿。好友王立子、邸学增、赵喜林、董永茂等对稿子看后提出了不少正确的修改意见;宗亮做了全书照片的筛选和编排。感谢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陈江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同岩、政府办张龙的大力支持。

    看着即将远去的、床头柜上摞有一米多高的底稿和修改稿,不仅感慨万千,这是三年多的心血呀!可想,不用说写,就是把它校对成书稿,该费多大的工夫啊!书由家谱印刷厂排印后,又耗时两个多月,不厌其烦地校对和修改谱稿八遍之多,光专程跑保定对稿就达十余次。人们都说我纂修家谱,走火入魔,到了痴迷的程度,完稿写后记时,我真的有好多苦衷要诉,有很多心里话要说,但只能用上一个大大的省略号,是非好坏留给今人和后世评价吧!

    宗健

    201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