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古称塞北,开发较晚。这里的回族迁入年代大都在元末和明、清时期,迁入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屯军和屯垦定居下来的。元末有大量回族人民参加了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起义,回族将领徐达、常遇春率军攻人元大都(今北京)。以后明朝为防御蒙古的袭击在此屯军驻守,其中有许多回族士兵。这时回族还有马、王、闪、沙四大姓从云南迁入宣化。宣化冯姓也是这时来的。冯家最早到宣化的是冯胜,他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将军。这时期来张居住的回族人口大部分是军官或士兵,后来才有人从商。
(二)经商和逃荒避难来张居住的。明朝于公元1429年筑张家口堡(今堡子里),1613年筑来远堡(今为市圈)。张家口在这两堡上发展起来,成为蒙汉民族交往的贸易中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塞北重镇、工商巨埠。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张家口成了牲畜、皮毛等商品转运的必经之路和集散之地。一部分回族人民由于自身善于经商的特点,便选中张家口居住下来。这些回民原本居住在宁夏、陕西、甘肃一带,开始只是流动经商,后来发展到坐地经商。一旦生活固定下来他们就不再回原籍了。
(三)明末清初由陕西、山东等地迁入的多为戍边及逃荒来者,如梁、郑、宋、刘等家族。清同治午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逃难来的有马、丁、佟、李、海、惠等回民家族。民国初年京张铁路通车后,张家口开发了桥东区,京东的大厂、三河等地回民纷纷迁入,其中有何、杨、陈等家族。
总之,迁入张家口的回民大体可分为三部分:l、清乾隆以前来者(本地坊);2、同治年间来者(西北坊);3、民国初年来者(京东坊)。今选择冯、梁、郑、刘、马、丁、李、何、佟、玉等不同时期迁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回族姓氏的家谱,从中可看出张家口市回族迁入的时间、迁入的目的,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沿革。
冯氏
冯氏是张家口市宣化区重点回民家族之一。因年代久远,旧家谱已失传。现在的家谱原稿发现于辽宁省沈阳市,由冯氏第20代后人冯景田先生收藏,稿本长26厘米,宽18厘米,墨笔书成。全谱前后修订三次,续至20世。落款“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乡魁晋陵农霖拜撰”。据考,撰者于是年即乾隆四十二年与冯氏第15世孙冯国荣同榜中举。为了将冯氏家谱与张家口市宣化区冯氏世系衔接,宣化区20代后人冯有孚先生将近代宣化8代子孙字辈加进去,成为较完整的资料。
冯氏先祖冯胜将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与常遇春是姻亲,功封宋国公,被朱元璋赐“酒”后暴毙齣。后裔流落到河北宣化及辽宁沈阳等地,目前已传22世,经628年。
第一代 宠(大明洪武年柱国官)
第二代 同勇
第三代 直
第四代 义
第五代 启
第六代 瑁
第七代 衔
第九代 相
第十代应 诏
第十一代 加明
第十二代 际玉
第十三代 士宏
第十四代 颜
第十五代 国(国梁、国荣)
第十六代 殿喜(启)
第十七代 占
第十八代 裕
第十九代 继
第二十代 延(有)
第二十一代 希(泽)
第二十二代 韶(同)
(国、启、占、裕、继、延、希、韶为近代宣化8代子孙)
冯氏家族何时到宣化定居,已无法考证。据冯氏老人谈:“冯氏来宣是打仗来的。”由此推测冯氏家族来宣时间应在明初。但也有人说第15代孙冯国梁是清乾隆年问由东北沈阳来宣化当小贩来的。
近代冯氏家族人才辈出。择要如下:
1、冯占鳌:清朝武举出身,曾任蒙古科布多守备及赤城守备等职。
2、冯继光:清末秀才,宣化府立中学毕业,曾任外蒙古金矿文书及小学教员等职。
3、冯延铸:号澄园,清末拔贡。日本同文书院留学毕业。曾任宣化府师范教师,山西省大同县、祁县、平定县及原绥远省归绥县知事。后任宁夏省政府秘书长、民政厅长和十五路军秘书长等职。为官清廉,曾著有“澄园吟草”四集。
4、冯荣昌:保定陆军武备学堂毕业,民国初年曾任中级军职多年。
5、冯有孚:直隶第五师范毕业,曾任察哈尔省特派员、宁夏省政府视察员,解放后任北京回民学院、中国伊斯兰经学院语文教员等职,现健在,已93岁高龄。
6、冯希平:解放后天津大学毕业。现为沈阳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冯氏子孙主要居住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及北京市、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地。目前多成为企业职工及国家干部。
梁氏
梁氏家谱始撰于1980年。作者是第九代孙梁毓如先生。由于年代久远原谱遗失,为编家谱他跑遍河北怀来、涿鹿、张家口和山西大同各地,目前尚在整理中。
梁姓原籍陕西省渭南县梁家坡。据考:远祖于明末崇祯年问由南京迁移到陕。以后又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渭南迁移到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当时迁移的理由是“保皇上,当壮丁”。怀来县地处塞外,为北京外围(距京100公里)。清政府迁移壮丁到怀来是为了屯垦戍边、保卫京城。
原家谱排辈共20字,为、宏、怀、贵;永、世、克、振;毓、秀、钟、华;家、声、丕、显;景、星、肇、祥。目前从陕西迁来第一代算起,已传到第十二代,传到“华”字,已经过319年。
据梁氏介绍:“先祖带了两个儿子来到新保安落户。长子留在原籍,老二去关南(河北省中南部)一去未还,老三梁宏才成家立业。”传到第五代梁永功于清乾隆年间(1740年左右)来张家口当小贩卖切糕、牛羊肉,以后买骆驼跑运输,逐步发家致富。当时张市正值与俄蒙国际贸易盛期。梁永功与子梁地庆、孙梁克逊、承孙梁振文四世同堂,家养骆驼640匹。清道光、同治年间( 1821-1862)梁氏利用大好时机大做买卖,驼运队远达库伦(今乌兰山托)、兰州等地。梁毓如之父梁振文回忆他也去过。在此经济基础上他们又开了五个店铺,号称“五大广”,即广聚金牛羊肉铺、广兴德牛羊肉铺、广兴隆点心铺、广盛隆点心铺、广兴馆回民清真饭馆。当时家中梁克逊八个儿子99口人在一起生活,光孩子就30多个。后于民国初年分家八股,每家分得100多峰骆驼。到梁毓如一代,他初小毕业后,便到张市上堡“复盛永”鞍铺学徒。1934年中得万国储蓄会头奖12500元。以后将该店铺买下,改名为“永玉厚”,自主经营。解放后公私合营,本人为民族资本家。
梁氏家族遍及张家口及大同、呼市等地,目前已繁衍500余人。在北京市延庆县尚有一支因改信佛教,已归人汉族。
据了解梁姓历来以经商和手工制作为主要职业,没有人考取功名成为官吏。但在怀来县王家楼村等地,仍有务农者。解放后梁氏家族在城市者多成为国家干部及企业职工。
郑 氏
郑氏家族是张家口(包括怀来县、涿鹿县)一大回民家族,因年代久远家谱失传,现根据郑泰金介绍,整理如下:
郑氏家族系陕西人氏(原籍贯不明),系明末清初(约在1630-1660年)由原籍迁移到河北省怀来县,其原因不详,可能是移民屯垦。当时怀来县荒地甚多,清政府号召移民垦荒戍边而来。韧到沙城镇,以后逐渐向东郊王家楼、晏庄、新保安等地扩散,最后迁移到宣化和张家口市。
郑氏家谱中的字辈排列共20个字:国、法、源、魁、永;万、隆、通、泰、恒;广、训、怀、达、顺;兴、旺、纯、正、明。目前已到“广”字,已
传12世(包括第一世),约传366年。
在清中叶(同治——光绪年间)由怀来沙城来到张家口市做生意的是永、万、字辈,其中一支先在下堡开“万魁永”牛羊肉铺,以后做牲畜交易押运业生意,最后养骆驼跑运输,骆驼达600-700余匹,发家致富(郑通瑞),成了张家口西关街的名门望族,并有房屋10余处。
郑氏家族目前遍及张市、宣化、怀来、涿鹿及坝上各地,多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张家口市“玉隆厚”、“魁元公”等糕点铺皆为郑氏家族经营。郑氏家族也有进入私塾的秀才及入学清真寺受经堂教育的阿訇,更有显赫一时的达官贵人。解放后郑氏家族除在农村者为农民外,其他居于城镇者都先后参加了工作,下一代子孙也都相继入学,目前遍布各个行业成为企业职工。现郑氏家族分支较多,人丁旺盛。郑氏基本上是一派传流一个谱系,为张家口市回民家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家族。
代表人物:
一、郑魁仁:宣化县人,清咸丰年问(1851-1861年)为清朝重耍官员,曾任九门提督、江浙省经略,封侯爵。家住宣化城内,住宅分南北两院(俗称南北宅)。北宅门前竖旗杆,门前悬有“提督府”竖匾,南宅院落中横匾也有数块。其墓前碑上刻有“门生李鸿章书”字样。
二、郑隆会:怀来县人氏,阿訇出身,现任黑龙江省伊协副主席。
三、郑隆英:出身于怀来县新保安镇,现年95岁,经文大专,汉文初小。1925年于沈阳奉天阿文学院毕业,后到宣化、张北、沙城、新保安等地清真寺开学主持教务。历任河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怀来县政协常委,怀来县第二、四届人大代表。
玉 氏
玉氏家族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回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家族。迁入宣化历史久远,家谱失传。现根据玉大中介绍的材料整理如下:
玉氏属于纯回姓,《百家姓》上无记载。据说原系信仰伊斯兰的外族,原姓名很长,为了方便起见,便采用其首字定为“玉”姓。有的说是清朝皇帝赐的姓。玉氏家族何时迁到宣化,现无可靠材料,不得而知。也有的说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屯重兵驻守宣化,家属随军定居宣化,其中有随常遇春(回族将领)北伐从云南迁来的马、玉、闪、沙等姓回族将士携带其家属定居的。还有的说玉氏是从山东戍边迁来的回族官兵。总之玉氏家族是从军或为官
而来的(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清道光元年(1821年)有可靠资料《重修南寺碑记》记载:“世职玉焕功出面购买郝致泰庙底街房子140余间为寺址,重新建立新南寺。”据玉大中介绍,玉焕功为世袭云骑尉,吃俸禄。从以上情况分析:玉氏先祖是为明、清两朝效力的功臣,子孙相袭世职。
玉氏家谱从玉焕功算起,已有了详细的记载。即:焕、龄、山、光、佩、中、天。由清道光元年到现在经历了175年,已传7代。目前六世孙玉大中仍居于宣化钟楼西庙底街南寺附近古老院落中。据他介绍,当时先祖玉焕功购买了庙底街半条街,并在街北头(现花园巷)建立“介春园”,俗称“玉家花园”。该花园园址不大,但结构紧凑。园内古柏参天,假山流水,凉亭画廊,百花争艳,尤以芍药茂盛、鸟鸣花香悦人耳目。淆末至民国初年,为中小学生春游之所。该花园毁于1953-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代,毁园种地。又《冰心散文集》和20世纪30年代前的“中国大地图”都对该花园有所记载。现在片瓦无存,诚为可惜。
玉氏子孙曾从事多种行业,如有葡萄园5至6处,有铺面房屋数处。各代子孙从事政治、教育的亦不乏其人。
1、玉光裕:天津政法大学毕业,曾任宣化县政府秘书及宣化镇长等职。解放后为察哈尔省政协委员。
2、玉佩璋:北京民国大学(私立)体育系毕业,曾在北京、宣化师范、张家口师范任教体育,于柴沟堡师范退休,已故。
3、玉大中:张家口艺术学校1958年毕业,宣化县文化馆中级馆员,河北美术协会会员。被载人中国美术家名人录。目前玉氏家族多居张家口市区及宣化区。
刘 氏
刘姓是张家口市宣化区回族中一个重要的家族,历史较为久远。本材料是其第六代人刘文博先生提供的,写于1988年。
刘氏原籍江苏,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应天府上元县(后改南京)二郎岗迁到河北省沧州。当时被明永乐帝朱棣遣来沧州的还有张、王、李、尹、戴、卫、回等姓,号称“沧州八大姓”。清乾隆末年第一代刘玉成初来宣化(当时属直隶省宣化府)时在南关摆摊卖水饺,为人忠厚,待人和气,物芙价廉,生意日益兴隆。数年后即开“玉成园”饭馆,俗称“穹窿”馆,兼营客栈,招待来往赴蒙古客商,后发家致富。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独资建立清真寺—所,座落于南、北寺之间,号称中寺,结构精巧、紧凑,现开放为宣化区唯一的伊斯兰教寺院。刘玉成于清道光30年(1821年)去世,享年84岁。在他弥留之际立遗嘱一份,将所有财产分为五股,分发给四个儿子及后妻所有;并嘱:中寺管理权不准刘家子孙插手。
刘氏家族由清乾隆末年(1736年)来宣,到现在已传9代,即:玉、永、顺、世、家、文、明、晓、?(见附表世系图)。分别居于张家口市区、宣化区、下花园区及甘肃省武威市和北京市等地。现已经过260年。
刘家子孙在旧社会无官宦人家,大都经营商业、手工业及农业生产。如刘家廉继承祖上玉成园饭馆(已经过200多年)直到1950年公私合营,刘子良经营玉成白灰铺及玉成点心铺,刘世德经营葡萄园多年。刘氏子孙有一部分从事阿訇职业,如刘永发、刘顺(如海)、刘世清、刘世贞、刘世衡,都是有名的阿訇。刘玉成二孙刘如海,人称刘二阿訇,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到陕西西安就学于化觉寺孙老阿訇名下,后学成挂账,经学深邃,在宣化等地开学。他的四个儿子有兰个都是阿訇。其中刘世真曾受业于宁夏灵武县马二阿訇名下。因品学兼优,曾两次到麦加朝觐。曾在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开学多年。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朝阳门外下坡大寺作阿訇开学,主持教务,经学造诣颇深。他主张不拜门宦拱北,深受群众拥护。
解放后刘氏子孙相继参加了工作。有许多是高级工程师。6代孙刘尚耕现在外交部任职,目前在法国大使馆工作。刘玉成事迹已被载人《回族大辞典》第418页回族名人录中。
马 氏
马氏在张家口为一大姓,俗称“十个回回九个马”,但绝大多数同姓不同宗。今整理从陕西高陵迁移到张的马姓。马氏家谱原写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是三世孙马世昌撰写的,系麻纸、32开、线装手抄本。不幸毁于七七事变(1937年)。四世孙马福祥于1986年重纂,因原陕西六代先祖谱已经遗失,便从到张家口的第一代祖马经川算起(1871年)。
马姓原籍陕西省西安府高陵县县南村,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为避战乱,逃到张家口。据说当时正值西北回民革命时期,关中一带战火纷飞,马家妇女皆遭清兵杀害。马经川携二子逃出,走到宁夏又丢失幼子,父子二人千里跋涉到张家口落户定居于上堡清真寺巷。其世系为:经、光、世、福、新、自、利(见附表世系图)。已传七代,经道125年。
马经川到张家口后,正值当时蒙汉交易大好时机,先是被雇用拉骆驼跑运输或赶马趟子贩运牲畜,以后与儿子马光裕一起开马店贩运马匹。由于马氏父子苦行经营,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已发家致富,成为张市上堡清真寺巷的名门望族,起堂名叫“裕德堂”。家庭成员约15人,建有“光裕”马店,占地5亩,雇店员30余人,每年经营马匹5000匹左右。另有房产10余处。马店生意延续了三代(后改为“光文”马店)。到福、势字辈,因受五四运动影响,先后进入新式学堂,成长后改为职员、教员、警察、工人等职业。
解放后马氏子孙都相继参加了工作。到1962年出现了第一代大学生(马新权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现为张家口探矿机械厂高级工程师)。
马氏子孙目前分别定居于张家口市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马福祥,字成恩,于1950年到内蒙古工作,将家属带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展到29户45人,其中男子26人、女子19人。按职业分类,有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法官1人、阿訇1人、司机2人、职工21人、学生与儿童15人。
目前马氏家族人口旺盛:第五代为13人,第六代为18人,第七代为4人。
李 氏
李氏家谱编写于1995年,是第五代李宝珍撰写的。今整理如下:
李姓原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杜家滩。先祖为避战乱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由原籍迁移到张家口市下堡深沟(旧时又称黑鞑子沟,现改名为新华街)定居。其世系为先、国、进、万、宝、瑞、晓,已传七代。李姓在宁夏以养骆驼跑运输为生,到张家口后正值中俄蒙国际贸易旺盛时期,张家口为“茶马互市”中心枢纽。李氏抓柱机遇仍以驼运业为生,进行中蒙与边疆贸易,走大囫囵(蒙古乌兰巴托)与甘肃凉州(现为武威市)、兰州等地,商号名“兴胜李”。清光绪年问骆驼最多时达160多匹,并开“仁义”驼店(现新华街长城药厂址)
现在李姓已发展到数十户,为新华街回民聚居区重点姓氏之一。李姓子孙历代皆以养驼为生,从小念阿文,多不识字,故无官吏及学者。李万庆、李宝珍二人目前是土尔沟与新华街清真寺散班呵訇。解放后其子女皆入学学习,现多为企业职工。
上一篇:张运生:为修好邯郸张氏族谱,驱车百里赴山西武乡寻根 | 下一篇:黔西龙氏寻根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