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序言 >> 河南内乡吴氏宗谱序言
家谱微博
  • 孔孟曾颜四家后代的排行家谱,全世界都是统一的,就是清朝皇帝御赐的辈分的排行,每字为一代。排行是: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河南内乡吴氏宗谱序言

河南内乡吴氏宗谱序言(第一部分):吴姓溯源考

       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学者十分重视谱牒之学。有关著作层出不穷,修撰族谱蔚然成风·研究、揭示姓氏的渊源、变迁,记述族人的轶事传略,对后人对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中华姓氏繁多,从古至今约有12000个左右,现时为3000多个.吴姓,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氏族。号称“天下第一世家”。据记载: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吴泰伯世家》就是赫然名列世家第一,“天下第一世家”即取意于此。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据说是以宋朝皇帝的赵姓为首,吴越王的钱姓为次,第三至第八则为当时后妃与重臣之姓,可见吴姓为宋初之名门望族。近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明代姓氏的排序,吴姓排为第六。现代统计数据,吴姓为第十大姓,约占总人口的3.5%,绝对值约为4千万人。   

      说法一: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以虞为国名的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借道伐魏,回军途中灭虞,虞国大部分百姓以吴为姓,繁衍生息成吴氏家族。  

      说法二:吴氏起源据《史记》记载自伏羲氏之后裔古公亶父开始。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生于商王朝末期,受封为西路王(诸候)。膝下三子:秦伯、仲雍和季历。各个和善仁慈,宽厚正直。为让王位,泰伯,仲雍离开皇室,带着部分自愿追随他们的人,从陕西的岐山迁移到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州(今江苏)落户。泰伯仲雍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与当地民众深结谊缘。当地望族豪绅知此二人是周太王后裔,便拥泰伯为王,建立国家--勾吴。泰伯无子,崩后仲雍为王。相继七百余年二十五代,后被越国所灭。泰伯建吴国,开创吴姓,故奉为开姓始祖,仲雍为传姓始祖。  

     吴姓自此始。

    吴全盈撰

     二00五年九月

 

河南内乡吴氏宗谱序言(第二部分):第二次修编之前

     吴门十四世建勇、心勤,十五世光富出于对族谱的由衷倾爱,辛勤奔波五年之久,于一九八七年打印成册。这是吾族第一部族谱,尽管只编续到十五世光字派,尽管比较简单粗朴,尽管还存在一些讹误和缺陷,但仍应肯定这个打印本问世的意义及参与整编人士对吴氏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此次编写族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肯定这一点,我们特意;用打印本前言作为序二。

    吾吴氏自成化年间(公元一四八六年)由山西洪桐县吴家馆街(街外老坟有碑可考)产业地入清明社户付二十串钱迁居内乡县,原属一本相传户数千家,散居户星罗棋布,在王河、吴河、卧岗(吴岗)、栗园、三岔、雁岭、岞岖、城郊、堰坡、赵店、大范营等处。若能挨户搜集共成吾吴氏一部族谱全书,方合愚等始愿。但迁徙不定各处一方,加上才疏学浅,财力困难,遗漏甚多,错误不少,请各支父老子弟原谅,更望各支父老督催贤孝子孙热心公益者将其序派完善,同集一部族谱岂不幸哉。

    国史家谱同一理也,追根溯源犹如水木之思根本之意。凡物尚有返本思源之意,为人者岂无尊祖敬宗之心?古人曰:三代无谱者大不孝也。国家繁荣富强本不离民族之兴旺,吾族为整个华夏的一支,在这块历史悠久沃土上繁衍生息,人繁丁众,即为吾族自豪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民族团结,尊祖宗先辈的文明美德代代相传。

    公元一九三六年,定远公怀着吴门族情建祠堂于蚱岖吴沟,后也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