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家谱网 >> 杨家将家谱 >> 天津日报证实:杨家将后裔目前在天津武清
家谱微博
  • 是我家的就支声,两天后截止,未报到着从家谱中消失…(我不许我的人犯贱,不然家规处置…)

天津日报证实:杨家将后裔目前在天津武清

编者按:日前天津日报在其重要板块刊发吴继良先生的文章,根据目前所发现的杨家将的家谱,证实杨家将的后裔在天津的武清地区。下面是原文内容:

 

杨家将的历史,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大凡中国人乃至海外的炎黄子孙,对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的故事,没有人不知道。但北宋被元灭亡后,杨家将的后裔却销声匿迹了。人们在传颂杨家将满门英烈、精忠报国的同时,发出了种种质疑:杨家将是否还有子孙传世?其后裔是否依然如此辉煌?……我们通过对史实和瀛西杨氏家谱的探索,发现在宋亡元兴八十年后,雍阳瀛西古城悄然兴起了一支杨家将的后裔,这就是以杨业十八世孙杨璟(河西务杨家始祖)为首的瀛西杨家将这个群体。他们在始祖杨璟的带领下,跟随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勇起义师,南征北战,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世世代代保大明,达280年之久。他们秉承精忠报国的精神,用血肉之躯续写了比宋代杨家将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杨家祖祖辈辈以武功受土封爵,经多年繁衍族大支茂,财势俱隆,遂成为雍阳望族。直至清末,在众多的儿孙中,入学府登科举、居官位者代不乏人。尤其是明代中期的杨洪、杨清(均为璟子)、杨俊(洪子)、杨能、杨信(均为洪侄)等人,他们父子兄弟在兴邦治国、领兵戍边方面,皆有令人称道的建树。其中杨洪(宣大总兵,正一品)守边四十八载,在兵部被公称“第一智将”。杨清(武英殿大学士,从一品,“随龙有功,文笔超群”世袭九千户),在宫内被誉为“第一铁笔”。杨能武强伯,杨信彰武伯……粗略统计有25名杨家儿孙,在军中供职挂印,戍守边陲,血战沙场,死保大明。直至明末,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杨崇犹,在李自成进攻京城时,奋战而亡。

 

上述这些史实有《明史》为据,有祖坟为证,有家谱可鉴,有碑石可览。遗憾的是,在武清的志书上少有记载。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同仁对此持有怀疑态度,这也能理解,因为是尘封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才被发现和提出,这期间有多种原因。倘若这种见解不加以改变,瀛西杨家将六百年的历史将会被永远湮灭,珍贵的历史遗存继续尘封下去。清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卷十五传四4613页上,为杨洪、杨俊、杨能、杨信父子四人立传,称他们“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首推杨氏。”在《明史》卷十一,3222、3248页“功臣世表”中,把杨洪、杨能、杨信分别封为昌平侯、武强伯、彰武伯。堂堂国史,白纸黑字,岂能作假!关于祖坟,在河北省赤城县寨顶山下,有杨洪墓,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碑刻林立,字迹可辨,记载着墓主杨洪等守卫北国边疆,筑城屯垦,建立社学,安抚边民的业绩。关于家谱,河西务大龙庄杨氏族人,原有家谱宋、元、明、清、民国共五种版本,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十年动乱中宋、元版本被焚,清朝版本谱牒名曰《雍阳瀛西杨氏族谱》,是河西务杨氏家族史的全景再现。起自始祖杨璟,开基祖杨洪、杨清,至今已历六百年、五朝、十八代,所记子孙达二百六十余人。这样一部完整的家族谱牒,年代之久远、族人之众多、叙记之详尽,均为罕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其谱牒由六世祖杨九有纂修,后经十一世祖杨铎、十四世祖杨毓枝、十六世祖杨志安……近十代人的重修、增补,历时255年,终于成为今天见到的家谱真迹。共计四卷,按福、祚、祯、祥排序,卷首为清顺治、康熙年间,时任六部尚书等人的亲笔题序,其书文之端雅,规格之显贵,在当今可称绝无仅有。

 

除此以外,杨氏后人还历经艰辛,保存传承了众多珍贵的遗物和文存,例如杨璟全家图、杨璟墓志铭、燕王朱棣赠的封祖石、代宗祁钰帝御笔的下马碑、杨洪三兄弟亲笔的条幅、杨洪的画像、杨洪进谏图,以及杨氏族人练功的制石,皇帝赏赐的御物、印章等等不胜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