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追源头,张氏家族子孙明:异彩纷呈“四义堂”,雄姿展现在沁良:族人和谐安康,让人自豪,让人歌唱。与日同辉、与月同光,天设地造,历代家族史在尘封中崭露新装;与时俱进,拼搏向上,转型跨越,小康路在黎明时更见光芒。
一部家族文明史,承载前后几百年:一沓泛黄白麻纸,记录上下二十二世人。不失传,无损毁,实为可敬可佩,更是功德无量。日月有今有明,事物有头有尾,国有改朝换代,家有宗族延绵,一个道理: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宗。反之,水无源则河干枯,木无本则树不生,人忘祖宗则六亲不认。所以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家谱、族谱,为先人所创,是历代传承的根文化,望我门人等,提高认识,族谱不是可有可无,一旦失传将无从拾起,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保护完善,更使我族发扬光大。
永怀光宗志,长存报恩心。
爱国爱中华,更爱自己家。
注:文中“沁良”即沁县良楼沟。
序既作,言有未尽。诸多史实,当言而有据,虑及后人劳神费思,苦口婆心,解释提示。一管之见,甚或谬误,留待后人考证。
(一)家谱撰修史实
1、底谱惊现
一九八三年初,农历年底,族兄来保交给我三本家谱,其中一本为底谱,长、次门合订,另两本为长闩与次门分门谱,均为麻纸,毛笔墨写:封面均缺失,无从得知编修年代,均为我所未见,三本家谱,均存于十四世祖张满武祖居(良楼沟南窑下头院)楼上,按此推测,此处应为底谱编撰之地。底谱后部有记事:其一为“正月十五日赴……(缺)”有参加各门人名字,多为十一、十二世人。其中“张夥户”,疑为原非本族支派,因其为外来人,自称姓张,作为人夥之户,其二为“乾隆五十七年,彩画神主(挂谱)各项开支”,据此推断神主(挂谱)彩画,当以底谱为蓝本,且底谱之中,必有不少长辈作古,由此可知,底谱制作当在此前,而雍正在位,仅12年,故而推至康熙年间。
2、神主(挂谱)制作
有记录为证。神主制作彩画实在乾隆五十七(1793)年。今之所存者,书有光绪年号,疑为后加,否则应为后制。
3、家谱分门重修
家谱由合订本分成长次门分立,难定是何年月,长门谱世序差错较多,事后又作了纠正,该谱由交口张荣昌、张荣廷取走,由张荣昌保存:
4、次门(良楼沟)修谱纪实
原有家谱只按世序记录下各人名字,承继关系未注,难以追本溯源,昭穆不明,长次莫辨,有背于家谱旨意。
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军盘踞县城。血腥恐怖,人人朝不保夕;年荒岁歉,家家饥寒交迫。祭祖轮值,被迫中止,家谱存毁,危在旦,先辈视修谱为天责,冒险从事,长者鸿儒,济济一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挨门逐户,详考细察,承继关系,清晰无疑。确有追本溯源之效,趋近家谱之本旨,十五世张仲悌,十七世张恒昭,其功不可或忘也。
1959年家谱再修,重制挂谱,族人捐以布票,此举之发起并组织者,又为张恒昭,毕其生关注族中事务,孜孜不倦,愿后世敬之重之,承而继之。
5、抢救家谱
1966年,全国“文化大革命”潮起,时局动乱,家谱与挂谱,被以“四旧”为名,缴置于生产大队楼内。1983年初,局势稍定,取出复由族人奉存。二十余午间,族人谢世者,就原谱加以续填,家长会议,初定每年正月十五日,行集体祭祖大典。
6、家谱制式演进
尝读家谱,欲瞻先祖真容而不能,几世几代,影随身逝,虽有遗像,直系之亲亦难久存,源远流长,堪虑时过境迁。家谱附上像片,有益于亲情维系,俾我先辈名垂千古,与天地比寿,影留万代并日月齐光。
佰代石古名程勃亦属余个人愿望。尚盼族人议论修改,酌定而后行。
(二)祖墓“花园川”
张氏祖墓,位于合庄西南,漳河东岸之“花园川”。1939年,日军强修。白晋铁路”,被逼迁移,然因墓葬过深,人力不支,实则未能克迁,据张汉弼所言,只知始祖张公讳后,并非葬于祖坟之内。
(三)《沁州志》与《张氏家谱》
将《张氏家谱》与《沁州志》对照,三世之中,竞有七人姓名相同:此种现象,岂能谓之巧合?又为何明亡之后,这种现象却不再出现呢?族中传说,更与《沁州志》所记各人史实一致。余深信,同姓名者应为我张氏先祖。
(四)历代传说试析
1、铁纱帽、指挥官
“铁纱帽、指挥官”代代相传,家喻户晓,问及来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数百年悬疑,余亦为之困惑数十年,今观锦L、州志》,恍然大悟!此为史实,并非杜撰。所谓“铁纱帽”,乃一喻称,实指官爵世袭,世代传承,犹如官帽铁制,可以传代;“指挥官”则为实事。
2.正月十九过“天仓”
“天仓”为一农业节气,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我族则不然, “天仓”为正月十九日,较之社会“天仓”早一天。
据传说,我先祖为官,获“罪”于朝廷。 “罪”在不赦,定于“天仓”日行刑,至期,自辩称时限已过,本族“天仓”为正月十九。钦“犯”自辩,官府焉肯认同。
正月十九过“天仓”,实则为我先祖之临刑口供,后来族人为纪念先祖死难,遂作为忌日之典。从未变更,延续至今。
3.晓坟火难与“响马”
“晓坟”为良楼沟一地名,位于村东南边,原名称谓“晓坟”名于何时,所葬何人?均未有传。据传说,我菜世先祖曾居于此,夜间遭人放火,烧死一家四口,竟致灭门,以家为葬,就地起坟。族人祭扫,世代不绝,余幼年时亦曾祭拜,非为讹传。
另有传说,谓我先组曾有为“响马”,飞崖走壁,如履平地:神秘传说,颇费猜测。
根据张氏家谱与《沁州志》余有拙见:晓坟火难及所谓“响马”,所指均为我二世先祖张晓。根据如下:①“晓坟”正是张晓所葬之坟地。②《沁州志》载,我族人为官,忠君爱国,世浴皇恩,明朝灭亡,岂能忘心,更兼清政苛毒,民怨沸腾,族人必有乘势揭竿而起者,志在反清复明。谁能有此胆识?细看我家谱,二世共三兄弟——张能、张晓、张通。兄与弟均有官爵,张晓岂为无名之辈?必有文韬武略,誓与清不共戴天,清廷亦视晓为寇仇,处心积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安,捏造罪名,愚弄百姓,诬称“响马”,断其救援之路。动用官军,是“响马”必有仇家处心积虑,夜焚晓家,身死门灭,尸无敢收,遂以家为葬,就地称坟,称为“晓坟”。二世兄弟三人,由此析为两门:
(五)明亡族人大逃难
遥想明朝,我张氏家族何等显赫,明朝既亡,清政酷烈,畏罪株连,四散逃亡,今之族人居住分散局面,是为当年恶劣处境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