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值班经理:魏经理
  • 手机:魏经理13838392853 黄经理15937151593
  • 固定电话:0371-87091606 在线QQ:1993844815
  • 地址:经七路与丰产路交叉口信达大厦后院
  • 印厂地址:郑州市丰产路28号信达大厦后院
  • 客服时间:周一至周日 8:30-23:30
  • 客服QQ: 郑州家谱印刷厂
推荐产品
家谱故事
  • 当前位置:郑州家谱印刷厂 >> 家谱故事 >> 浏览文章
  • 沁州张氏家族严格依据《沁州志》重修家谱,做到认真、准确

    时间:2014年11月19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新闻编辑部

    (一)洪洞大槐树下遣民——这是历史,是真实的。被迁民为了纪念,到达目的地后,都种槐树,咱村就很多:

    (二)关于传说——工左脚小指是破指甲。这一点不科学:因为外伤是不会遗传的。②铁纱帽、指挥官——真的:我大爷家就有过画像,我见过,在他外头院西楼底墙上挂着,逢年过节都烧香,画像是蓝色、描绘。我大爷死后,就失落了。③“天仓”早过一天(正月十九,:传说是祖先有人居官,因犯事当斩,刑期定为“天仓”,至期,他说“天仓”已过,终于免死。④祖先是响马——被人用火烧死在晓坟家中,死者是母子三人。以前有人在清明、十月一上坟,我见过,是真的。⑤五百余年的说法——这是一种推测:一九四五年重修家谱时,咱张姓最小的是二十世旭成。根据“三十年换尽满朝人”就认为一代人是三十年,其实并未认真考究。⑥祖居城内“铁裹门”——无从查考:只可想见。这些祖先们身份不一般,我打听过,有人说就在沁县一中的后面。⑦记谱时间——清乾隆(1736-1795)年间,有据可证。《家谱》合订本中记载:咱老族谱是乾隆五十七年彩画的(乾隆五十七年彩画神祖,买大漂生二疋,灰梭半疋,匠人工价千四百文……)可以肯定,家谱在前。⑧迁居沁县时间——可以肯定,明代并无“良楼沟”这一村名,所以不是直移而是转移,时间是明朝。

    沁州张氏在编修家谱

    (三)认祖归宗:《沁州志》给我们提供了充足资料,据此,我们可以解开我族人诸多传说之谜——①我族人是明朝在沁州居官人的后裔。《家谱》中二至四世,十二人中,有八人是《沁州志》中明确记载的职官。哪能如此巧合?但无疑是洪洞移民后代。这说明我张氏族人不是直接移来而是转移来的。②铁纱帽、指挥官——二世祖张能(1465-1487正千户世袭)三世组运亨(正千户指挥同知)四世祖学周(领兵干总)他们都是明朝武官,都是张氏人。③过“天仓”早一天——事实上,我张氏先祖居住沁州,都在明朝,战殁于阵者也都在明朝末年,到清朝,再未出现张氏族人为官现象。最后遭到政治迫害的是张氏二门(良楼沟)二世祖张通之孙(《沁州志》载)张尧臣(举人、开封府通判),明朝既亡,清政府必严厉对待前朝官员,张尧臣是明朝掌握过实权(司理署州府公事和监察)的人物,当然是清朝清查重要人物,虽然自称“天仓”已过,怎能使当政者信以为真,必然被杀,正月十九过天仓,不过是后人为悼念先祖的一种行动而已。④先人是响马一说。先祖们既在明朝为官,必有忠君报国之心,反清复明的思想自然是存在的。虽不能揭竿而起造成太大的声势,也不甘心俯首称臣。搞些小动作也是人之常情。传说有些入能“飞檐走壁”,虽有些夸张,但亦足以说明出生行武世家,身手不凡,引起统治者的不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剿灭“响马”为名,不惜动用官军,二世祖张晓之死必然符合这一事实。所以良楼沟“小坟”实乃“晓坟”:同时说明张晓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虽未曾战死沙场,但也不愧为一代英烈。

    (四)留给后人无穷遐想

    1.明朝先祖们究竟先移民何处?——按《沁州志》二世祖张能(守卫正千户,世袭武职,成化年任,未任卒),按嫁谱》张运亨(正千户指挥同知)是济宁州人,张学周(领兵千总)他们祖孙三代。这济宁州究竟是什么地方?二门二世祖张通(贡生、训导、尧臣祖、大同府人)。这济宁州和大同府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兄弟之间为何来自不同地方?这之间又经过怎样的曲折历程?

    2.张尧臣(举人、开封府通判)死因白不必怀疑,那么是满门抄斩呢,还是幸免于难呢?“天仓”早过一天又是怎样传出的呢?想必有族人暗中注视事态的进展,传下来的:

    3.《张氏家谱》为何在清乾隆年间才记谱。明朝亡于1644年,至清乾隆五十七年(1693)相隔149年。按家谱记录,清初长次二门仅有14人,至第九氏两门合计也不过29人。这些事实是否说明族人因为政治迫害惧怕株连而四散逃亡?这一百多年之间又有多少人失散了呢?总是还有心计多的人吧,不然为什么还能有家谱传世呢?

    4.四世祖张尧臣一为何没能记人家谱?是否因为清朝“钦犯”?既然关系明朗了,我们就认祖归宗吧。

    5.未人谱齣知多少?明亡时,咱张氏长次两门总共7人,到光绪25年,经过256年两门总共才60人,花园的祖坟不过只有十二个墓头。所葬何人,谁也说不清楚。良楼沟老坟,长门小蒜坪主墓是八世张兴士,四门南窑老坟坟堰上是第九世张芳运,而明末张氏族人共14人,为何到光绪年间经过两百多年,族人才不过60人?家谱是乾隆年间所立,期间经过近150年之久,必不能追记真实的人名与人数。按沁州正式修志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其与明亡(1644)相隔也已127年。恐怕《沁州志》亦未必能真实记录。我《张氏族谱》初成之时间必在此前后,当时族人分散逃亡,记谱人员必有揣测成分。这一百多年时间属于模糊时期,欲考证其真实性很难,姑且存疑吧。

    (五)对新叙《张氏家谱》的几点建议:

    1.继往开来:最原始的家谱,虽分长次二门,但是合订在一起。人事上的往来也很亲密。在日军进占沁县之前,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一祭祖都是交口(合庄)与良楼沟两门人轮流值祭的。这种亲情要继承下去,所以惭家谱》应按长次门分为两卷,保证它的完整性。如果长门人不能积极配合,那就按老祖谱填写。我给你抄了一份,供你使用:

    2.格式问题:慎重设计:我对原格式作了点修改,供你参改:

    3.旅居外地人间题:交代清楚就是,能积极配合更好。实在难以收集的资料不必苛求。在外的人,时间长了,乡土观念逐渐淡化,往后联系更难:我们修谱只要做到“于心无愧”就行了:

    4.关于明代先祖的光辉业绩和诸多传说多加宣传和释疑。设法与你进保大爷沟通征求意见,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明代轶事在家谱序言中做点提示。如有必要,将我这份信转给他请他指点:

    5.族中资料一定妥为保存!

    (六)关于“良楼沟大事记”问题:

    1.需要村政人员配合:这件事需要“继承性”。它与村政人员素质有关。这一点我很担心。

    2.“大事”认定:事件是否属于“大事”,这就需要村政集体认定。如果办不到,就只能作为笔者个人行为,只能作为“见闻录”。要你先和现今执政人通通气看他们态度如何再说。

    特别提醒:注意家族的一次活动,人们来自相距遥远的各地,尤其高家沟(城北交口东南方)请你察访张鸿仁、张鸿义、  (十二世)的后人,杨安西部南泉最南部的张家沟张增、张兰,估计也是十一或十二世人,虽参加了这次活动,但长、二门均未列入。事实证明,明亡之后,族人担心株连,四散逃亡,希望穷乡僻壤偷生,然而暗中互有联泵。于是在政局较为稳定后,才联络建立家谱。开始只是粗略收集未能确切为哪一世、哪一门,致有第二次分门立谱的事。

    族叔  怀仁

    2009.7.4.成都


    相关传说

    1.洪洞老槐树下移民传说——本意是说,先祖是从洪洞迁来的,其实,不是直接迁来的。

    根据《洪洞古大槐树志》(1988年版)载,洪洞遣民在明洪武与永乐两朝,时间达五十年之久,洪武朝遣晋北、晋东的有,没有遣晋东南的,反倒有迁出的。

    《沁州志》中有关人物,有的是大同府,有的是济宁州,这些地方,都是洪洞遣民的范围:另外,从“贡岁”也可知不是沁州人。都因为各种关系来沁州为官,因政局变化,四散逃亡,终于定居下来,自然就是洪洞遣民,不过是遣民后裔。

    2.沁州城“铁裹门”传说——说是张氏先祖在沁州居官,官属居住在“铁裹门”,这说明官属重地,戒备森严,门裹似铁,自然安全,名门望族,地位显赫。

    《沁州志》不见“铁裹门”名字,理所当然,因为明朝的官吏成了清朝的政敌。

    3.“铁纱帽、指挥官”传说——“铁纱帽”是一种喻称。“纱帽”比喻官职,“铁纱帽”是说“纱帽”是铁做的,一代人戴不烂,可以传代。其实,指的是二世祖,张能,官居“千户所正千户”  “子孙世袭”,即以后代代为官,犹如“铁纱帽”。

    “指挥官”是指张运亨,一方面世袭“正千户”,同时因河曲剿寇战殁于阵,上赠“指挥同知”,以彰其忠。

    4.张氏先祖有人当“响马”勻“火烧晓坟”传说——这两种传说,其实是一回事,一个人——二世祖张晓。

    从《张氏家谱》知道,张能、张晓、张通,是始祖张后的三个儿子,长子张能是武官(千户所正千户)。次子张通是贡生,也是个名人。显然,张晓非无名之辈。既能称其为“响马”,必为武侠。由于武人气质刚烈,不忍坐视世间不平事,有杀富济贫之意,隐于良楼沟,意欲和张能、张通不是一回事,还有外出做事也为便利,久而久之,名声在外,但得罪人们也不少。就这样,仇家夜袭良楼沟,持JJ抱矛,蹑踵潜行,围晓居所,)9火齐放,烧死一家四户,张晓一家灭门。

    张晓一家由于居住偏僻,无人知晓,结果只有暴尸荒野,任风吹雪压,凭日晒雨淋,家即为葬,年复一年,只留“晓坟”,代代祭扫。外村族人不知此事,情由可原。

    5.关于“天仓” (老天仓、小天仓的传说)

    “天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二十日为“小天仓”,正月廿五日为“老天仓”  (天仓一过,年已结束,新的农忙就开始了)。该日若要祭祀,预示本年上天赐福,家家能果实盈满,年年有余。传说是我族祖先有人做官,因犯事该当斩,刑期定为“天仓”,至期,自辩称本族“天仓”已过,终于免死,族人为了纪念,每年的小天仓、老天仓均以民间流传的早过一天。

    6.关于“良楼红”  I满天红、盖天红)的传说

    良楼沟戏班从清初开始组成,以后名声逐渐增大,但毕竟是农村戏班,农忙时就忙于农活,这种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末。我二、三门的一位先祖演技唱腔特别突出,在外声望也不小,但他就是不喜欢干农活,戏班一停,他就在村游转,被某位长者斥责了几句,一气之下,远走他乡,投奔到一个称“满天红”的剧团,由于刚去他的技艺还未被他人看好,让其先在后场帮忙。一天,告示已出,被称为“满天红”的头牌有急事,不能登台,戏迷不许,有凉场冷台之危,一时急得剧团人员没有他法,只听我村先祖在后台大吼一声,吼声惊四座,场下观众顿时掌声如雷,戏班主立刻让他登场,结果大得观众叫好,从此“良楼红”的名声就传了出去。

    “满天红”有些不服,暗暗较劲,数次较量,均败下阵来。

    “满天红”叫板,要公开打擂决胜负,结果“良楼红”大胜,“满天红”气病身七,“盖天红”的盛名由此而生。

    7.关于“假朝廷”的传说

    良楼沟山环水绕,素有风水宝地之称。明清时期,好多风水先生数次到其踩脉,断言该地能出天子(朝廷)。几百年过去了,好奇者总想探个究竟,一位高人说:良楼沟戏班子非常出名,无数皇上均由他们扮演,时间久了,假(扮演)皇上就破了真皇上的龙脉,要出也只能出“假朝廷”  (皇帝)。由此良楼沟出了“假朝廷”一说,就传了开来。